四川动物

中英习语中的动物隐喻探析

 

引言

隐喻包括本体和喻体两个部分。隐喻的功能在于将有着某个共同特征的不同事物通过联想、类比、推理联系到一起,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体的某个特征(郑长明 2019)。为了能够向读者更加生动地展现本体的特点,喻体往往具有普遍性、生动性、鲜明性等特征,其中动物是一个极为常见的喻体对象。由于动物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以动物为隐喻的喻体,更能表达作者的意图,加深读者对于本体特征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发挥隐喻的功能作用(金瑞、邵华 2018;邵华 2019;柯耿、陈爱琴2019)。习语中的动物隐喻作为中西方文化中极特殊的存在对象,对各自的文化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探讨习语中的动物隐喻的异同意义重大,既能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又能促进中西方的进一步交流。

由于动物的生理特性并不会因为地域的差异而改变,因此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对于动物的一些外表行为认知都大同小异。但中英两国在历史文化、宗教地理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意味着,即使对于动物的相同习性和特征,两国人在理解上也可能有所偏差(韩启群 2017;何花莲子、韩启群 2018)。因而,为了能够更深入、具体地剖析中英动物隐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下面将根据人类对事物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一般规律,依次从动物的形貌、行为和内在特征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一些常见习语的意义,并从地理环境、神话典故和宗教文化三个方面探讨其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中英习语中动物隐喻特征的异同

(一)以动物的形貌为喻体

同种类型的动物并不会因地域差异而有所改变,所以在以动物的形貌为喻体这方面中西方的使用较为统一。中英文中都普遍用癞蛤蟆、老鼠形容一些相貌丑陋的人。例如,中文的“贼眉鼠眼”“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英文的rat face,as ugly as a toad等(莫娇 2012;叶旷铭、陈爱琴 2019;陈丽屏2019b)。

由于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差异,中西方对于个别动物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中国深受佛教的影响,对于龙凤极为推崇,所以常常用“龙颜凤姿”“龙眉凤目”等成语形容一些相貌姣好的人,而英文中几乎没有与龙凤相关的习语(陈丽屏 2019a;赵清荣、陈爱琴2019)。由于早期西方国家主要以马为出行、作战工具,故对于“马”更为熟悉,所以在英文中常常会将强壮有力的人比作马,如to have a constitution of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而中文则更倾向用老虎、熊、牛等词形容强壮的人,如“虎背熊腰”“彪形大汉”等。

(二)以动物的行为为喻体

受生长环境的影响,不同种类的动物有着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经过长时间的相处,人们也逐渐发现了人类与动物行为之间的共同特征,经过想象的加工与时间的润色,一些以动物行为为喻体的习语便孕育而生。在中西方国家,兔子一直都是机敏的象征,所以中英文常常用兔子来比喻身手矫捷,如英文中的 run like a rabbit,He who follows two hares is sure to catch neither.(追逐两只兔,两头都落空。)和中文中的“动如脱兔”等。狼和老虎在中英文中都象征残忍与凶暴,如中文中“狼吞虎咽”及英中文have a wolf in the stomach,都通过描写狼与老虎进食时快速、凶狠来形容人吃饭时速度之快。

但是,有所区别的是,中文中称老虎为“万兽之王”,而英文中以狮子为“动物之王”,所以,在提及凶狠、危险的动物时,中文中大多引用老虎,而英文中大多是狮子。例如,“身寄虎吻”的意思是“把身子置于老虎嘴边,形容处境极其危险”;而英文中相同意思则会表达为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三)以动物的内在特征为喻体

在一些中英文习语中,通过拟人方式将人的一些个性特征与动物联系在一起,从而既赋予动物以人的品性,拉近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又让人的性格特点更形象、生动。通常情况下,人类会根据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形貌特征赋予其不同的性格品质。如由于豺狼、老虎通常以捕猎其他动物为食,所以这两种动物在人们的印象中都偏向凶残,属于负面形象。在中英文中,与此相关的习语也都用来形容一些品性恶劣的人,如中文中的“狼子野心”表示“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恶的本性,比喻凶恶的人心狠毒”;“如狼似虎”表示“像狼和老虎一样凶狠”。英文中的 the wolf may lose his teeth,but never his teeth意思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the big bad wolf(大野狼)形容“品性拙劣的人”等。

上一篇:以檀香刑为例英汉动物隐喻对比与翻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