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动物

从言外行为理论角度论中英动物词汇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部分,而言外行为是指说话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在一定的语境下具有一定的交际价值。本文首先对言语行为理论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中英动物词汇的言外之意进行分析,认为动物隐喻体现了言外行为并具有语用模糊性。

1 相关理论

1.1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它最早是在20世界50年代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提出的,它是对言语交际本质的哲学解释。根据奥斯汀的理论解释,一个人在说话时可能会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及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为是运用单词、短语、句子等表达的行为,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韵学传达字面意思的行为。言内行为是表达说话者意图的行为,是用来传达说话者话意的行为。言后行为则是通过说某件事或由这件事所产生的行为,它是由言语表达变化所带来的结果。在这三种言语行为里,语言学家们对言外行为会更有兴趣,因为它是说话者意图的直观表达。在语言交际研究中,学者们会更愿意去研究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及这些意图是如何被听者所认知的。

1.2 动物词汇及修辞手法

动物词汇生动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一旦人们将修辞手法运用到动物词汇中,比如比喻、拟人等,就会产生一些简明生动的表达。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会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等用在动物词汇中,一些动物比喻意义相似,一些则不同,甚至有一些具有相反的意义。

笔者将从言外行为理论角度对来谈谈中英动物词汇,分析中西方说话者在运用动物词汇是所要表达的意图。

2 中英动物词汇的言外之意

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交际提供了较好的哲学视角,语义学是对语言内在意义的研究,语用学是说话者如何有效地运用语言来进行成功的交际交流。言外之力又称言外之意是指说话者通过说话想要表达的意图,而所说的话在一定的语境下具有一定的交际价值。语言学是一门关于语言应用和语言交际的研究,交际成果与否取决于说话者交流有意图是否能被听者理解。在言语行为理论中,交际意图就是言外之力,被运用到特定的语言交际环境中。

2.1 动物隐喻的言外之意

(1)英语动物隐喻的言外之意。从言外理论角度来说,隐喻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法式。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处可见,不仅仅存在语言中而且在思维和行为中都有存在。当人们在相互交际时,他们会运用许多隐喻,这样的言语交流可能就会产生言外之意。在英语中,人们会用一些动物隐喻来表达他们说话的意图,这就会产生言外之意。例如: “You are a lucky dog”这句英文表达是一位父亲对他的儿子说的,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你是个幸运的孩子”,很明显这是个隐喻的表达,这位父亲并不是想说他的儿子是只小狗(dog),他的真正意图是想表达他的儿子是个非常幸运的小孩,就产生了言外之意。在进行对话交流时,对话者首先要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动物词的言外之意,否则对话将无法进行下去。根据字面意思,说话者较难理解这位父亲的真正的意图,但是只有我们知道“狗(dog)”的隐喻意思才能了解这位父亲的真正交流目的意图。

在中文中,“狗(dog)”通常是有贬义的意思,然而在英语中人们常用这个词表达幸运、高兴等褒义思维意思,比如“爱屋及乌(Love me, love my dog)”、“凡人皆有得意日(Every dog has his day)”,这些表达里的“狗(dog)”并不是指一只狗,在这些表达中产生了言外之意:幸运,好的事物。

(2)中文动物隐喻的言外之意。跟人们在英语中使用动物词汇一样,人们也喜欢在中文中使用一些动物隐喻。这些表达也会产生言外之意,例如:母亲对她的儿子说:“你这个小兔崽子(You are a leveret)”,根据中国的风俗及背景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母亲并不是说她的儿子是个小兔崽子(动物)。兔崽子(leveret)这个词在中国人眼中意思是“太小”,然而,在这儿,这位母亲使用这个词是想表达她的儿子“小、调皮、淘气”的意思,我们也可以感受出这位母亲说话时对儿子宠爱的语气。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位母亲使用这个词是想表达她的儿子“小、调皮、淘气”这就是动物隐喻产生的言外之意。根据字面意思,我们无法理解这位母亲的意图,只有我们熟知了语言学中的言外行为理论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这个动物隐喻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在这里,这位母亲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是:你真是个淘气的小男孩,你为什么不听话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