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动物

四川泸州:融出新活力 践行新思想 踏上新征程

 

四川泸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川渝合作示范区和泸东新城的规划被列为重点;守住耕地红线、不断破题,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构建起新时代耕地保护新格局;围绕“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目标,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并服务泸州高质量发展;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等经验入选全省典型案例……

自2019年1月23日挂牌成立以来,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围绕“打基础、建机制、促融合”的思路,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用智慧、胆识和汗水,在助推泸州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谱写出可圈可点、精彩纷呈的辉煌篇章。

空间规划“有力”

“一张图”描绘泸州未来

川渝合作示范区、泸东新城布局在哪里?城区公园分布在哪些区域最合适,如何建?新型城镇化如何打造,新产业引进落地在哪里?……大到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谋篇布局,小到任何一个项目的谋划生成,都必须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

国土空间规划事关泸州未来发展格局,对确定发展框架、制定发展总纲、明确城市建设蓝图,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的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将原来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实现“多规合一”,其成果将全部汇交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并接受国家监管,朝令夕改成为过去。

两年多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等发展战略,主动对接重庆永川、江津、荣昌等地,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圈适度分离,推动川南渝西一体化发展,谋划建设泸东新城和合江——江津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展国土“三调”,通过内业上图、外业调查,逐地块对泸州全域范围内土地的地类、范围、权属、面积等全要素进行核实,全面摸清了全市自然资源底数;组织召开各类研讨会、碰头会等50余次,通过横向部门协作、纵向上下联动,指导、协调区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各类专项规划的统筹融合,高标准形成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试划方案。同时,推动了全市29个重点村的“多规合一”规划编制,18个村已形成初步成果,乡村振兴迈出实质性步伐。

为打造现代化、有特色、美丽宜居城市,推动城市品质大提升,让泸州以更开放、更大气、更现代的姿态屹立于长江之滨,两年来,泸州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高水准编制《中心城区公园城市规划》,为泸州山体保护、绿地景观体系打造提供了科学管控依据。

耕地保护“得力”

“一股绳”拧紧资源保护措施

春节过后,天气变暖,泸县喻寺镇谭坝村七川粮油基地,郁郁葱葱的油菜长势喜人。正在田间忙活的脱贫户肖万富说,她家原来的危房拆除复垦,土地流转给粮油基地。丈夫在基地当清洁工,每月工资2200元。她在粮油基地打零工,两人一年务工收入就有5万多元。

肖万富家的变化得益于泸县开展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泸县作为全国33个试点县之一,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三项试点,特别是激励农民自愿有偿退出闲置宅基地,把沉睡的“死资源”变成流动的“活资产”,解决了“地从哪里来”的问题,破解城乡发展瓶颈。试点中,全县实现闲置宅基地复垦2.27万亩,3.39万户宅基地退出,户均收益达4.2万元。

在古蔺县二郎镇雷家沟村、叙永县麻城镇双桥村,一幅幅农田成片、沟渠交错、阡陌纵横、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微田园风光”图卷正徐徐展开。2019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争取国省资金4.25亿元,实施省扶贫专项和乌蒙山连片区域重大整治项目18个,实施整治20.3万亩,实现新增耕地1.2万亩。

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配套完善了农田水利设施和交通设施,改善了土地耕作条件。土地整理成片也推动了土地流转经营,催生了一批生态、旅游、观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通过吸纳农民打工或将流转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拓宽农民长期增收的渠道。同时,支持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有偿流转,通过资金“反哺”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