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动物

四川宜宾李庄 蜀南长江畔 千年古镇新(足迹)

 

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

资料图片

展开中国版图,沿长江向西看去,川滇黔三省交界,岷江和长江汇合处,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四川宜宾坐落在四川盆地南部。而在宜宾市东郊19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大桂轮山相望的地方,便是李庄古镇。

作为历史文化名镇,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李庄已与滔滔江水相伴了1400多年。古代遗迹与近现代文化交融,抗战历史和红色印记交织,人们在古镇感受历史沧桑。

建筑有古色 寻味知蜀川

提到李庄,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古建筑的魅力。走进李庄镇,建于明代的旋螺殿,以其全木穿斗结构,吸引不少人的注意。梁思成先生曾赞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这座原名“文昌宫”的古殿,历经多次修缮,如今的牌匾是由晚清书法大家包弼臣的后人包寿铭所题。

清代“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为蜀南古镇增添移民文化的独特色彩,“九宫十八庙”便是多元文化交融下的集中体现。东岳庙、慧光寺、玉佛寺……原先承担宗祠祭祀的一座座古寺庙,如今是古代建筑文化的宝库。

说起川南民居,栗峰山庄是不可错过的一个。山庄又名“板栗坳”,因附近有一座状似犀牛望月的小山,且山上原有两棵数百年的板栗树而得名。山庄里有座规模宏大的川南民居大宅院,坐西向东,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前后修了100多年;大宅院由7个四合院组成,108扇门,每天光是开门关门,都要花很长时间。

身处长江畔,李庄向来是水上运输集散地。早年,北方的盐与物资等进出长江,常要经过李庄渡口。如今,走过李庄内的渡口,繁盛虽不似往昔,川音却依旧传承。

继续深入李庄的条条街巷,席子巷、羊街、广福街等各有特色。建于清朝初年的席子巷,过去为前店后厂的加工和销售草席之处,不宽的青石板路两旁,木建筑的门面房从一楼延伸到二楼。羊街相传为过去卖羊的集市,古街上“藏”了不少名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

爱好美食的人,若不尝尝李庄“三白”,则少了许多趣味。白肉皮薄细嫩、肥瘦恰当,品尝前先蘸上酱料,使劲甩三下将肉叠起来,才算得上完成了吃肉的“仪式感”。再搭配上李庄白酒,饭后以李庄白糕为甜点,川味久久停留在访客的唇齿之间。

回望抗战史 古镇换新天

来到李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战时新闻社、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梁思成广场、同济广场等,将人们拉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

抗日战争时期,深处大后方的李庄镇,与重庆、昆明等一道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1940年,李庄因一纸十六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迎来了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10余家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迁驻,科学家、文化学者云集于此。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0月,才陆续迁回。

在李庄,梁思成痴迷于各色古建筑,他与夫人林徽因一道,走遍李庄的角角落落,将旋螺殿等写入自己的著作,又将其与祥云百鹤窗、奎星阁、九龙石碑等,合称“李庄四绝”。在二人带领下,中国营造学社也在艰苦的战时环境中开展起科研工作。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也与李庄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昆明迁到李庄,同济大学将南华宫当作办公用房。在这里,童第周举债买下一台德国造的旧显微镜,借用干电池、煤油灯,甚至窗台上的阳光做实验,开始了中国最早的克隆技术研究。1943年,在他的邀请下,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来到李庄讲学,成为当时媒体报道的重大新闻。

为了宣传抗战,同济大学的学生们还发起成立战时新闻社。低矮的房屋,狭窄的空间,在艰苦的环境里,青年学子在这里挥洒了属于那一代人的梦想与热血。

李庄有深刻的红色烙印。早在1927年冬,中共李庄区委便宣告建立。当时,有志青年张守恒、洪默深等人受在南溪县活动的朱德等人影响,加入共产党。随后这一地区便开始有农民协会活动。1928年4月7日,中共南溪县委领导农民1000余人在牟坪举行武装暴动,李庄、宋家等地农民也先后起义配合,史称“南溪农民暴动”。同济大学迁驻李庄后,该校中共党员刘传陆、肖去峥等便和中共宜宾中心县委秘密联系,发动进步师生订阅《新华日报》,以《宜风》壁报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

如今,重访祖师殿的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拜谒李庄抗战阵亡纪念碑,一拨拨游人来到李庄感受往昔,在修缮一新的古镇里聆听历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