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动物

四川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研究

 

为了能够在2020年底前实现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的目标,我国政府自2015年起就打响了以消灭绝对贫困为主要目标的脱贫攻坚战。如今,这场战役已经进入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但在四川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贫困户并不急,干部很着急,部分贫困户靠要等思想极为严重的实际问题。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好乡村发展与脱贫治理间的动力不足难题,推动四川深度贫困地区人口形成内生发展的动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为此,我们在扶贫工作中提出了扶贫先扶志的政策主张。为什么部分贫困户没有脱贫的志向?怎样才能做到扶志?我们觉得,除了政府部门要牵头指导深入扶贫地区脱贫以外,还必须转变当地贫困户们的观念,强化其自主性脱贫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潜能,将脱贫转化为自己的强烈意愿和实际行动。

四川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特点

深度贫困地区,主要是指在脱贫攻坚阶段最需要下力气解决的重点区域。依据国家对深度贫困地区“三区”和“三州”的设置范围,四川省作为扶贫的重要战场,所管辖的大、小凉山彝区就被列入到深度贫困区域。这些地区由于地质状况复杂、生态环境不佳、经济机会普遍偏少等诸多负面因素影响叠加,导致脱贫攻坚的任务紧迫艰巨。我们认为,四川深度贫困地区呈现出下列特点:

一是贫困范围相当广。为全力积极加快本省区域内脱贫攻坚步伐,2017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除了国家所划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三区三州”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之外,把小凉山彝区的三个贫困县,即乐山市金口河区、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确定为省级深度贫困县。从总体上看,四川省目前还45个深度贫困县,其中涵盖了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以及乐山市的部分地区,大部分县位于高原藏区,占四川全省面积的57.5%。[1]

二是贫困人数总量多。尽管四川省深度贫困村的数量从2017年底的3993个减少至2019年底的935个;贫困人口则从2017年底的73.9万减少至2019年底的36.4万人,全省的贫困村数量和贫困人口总量都呈现出不断下降的好趋势。但是,四川省贫困人口的基数较大,目前的贫困存量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依然需要花费非常多人力、物力、财力来全面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重任。

三是致贫因素复杂。四川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极为复杂,既有与其他贫困地区一致的共性问题,也有本地区所特有的差异性原因。前者主要是指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等因素,后者则主要是由于四川深度贫困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资金和技术缺乏,土地和水等资源匮乏等诸多因素汇聚的结果。

四是贫困程度深。一方面,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四川省农村居民不仅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深度贫困地区的人均收入更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2018年全国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元,四川省当年是元,整整低于全国1286 元,四川深度贫困地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9668元,比全国低近5000元。

四川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状况分析

有利因素分析。四川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热情欢迎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扶贫政策。他们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他们都对党和政府、当地驻村干部怀有感恩之心,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现在的生活愈来愈好。他们绝大部分人都有摆脱当前贫困状况、迈向美好未来生活的愿望;他们普遍意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价值,了解驻村干部们的辛苦付出,积极支持党和政府的脱贫攻坚工作。对于有孩子正在读书的深度贫困地区家庭,家长对教育比以前更为重视,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不利因素分析。一是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严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弱鸟先飞,贫困群众一定要有先飞意识和行动”。一旦缺少了脱贫的内生动力,只依靠于外部的帮扶,永远无法在根本上解决其贫困问题。少数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将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视为慈善式的救济,过度依赖于国家扶贫政策和各项扶持举措,缺少必要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提升能力。二是部分贫困群众的参与度不高。当前在四川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正在全面全力开展,各项扶贫政策的积极推动发力,脱贫方式已经从原来的送钱、送物等资助式扶贫逐步转换成开发式产业扶贫,这就要求广大贫困群众能够主动参与并积极投身。然而,现实状况却是扶贫成了政府以及扶贫干部的工作任务,少数贫困家庭人员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呈现出干部拼命干、群众坐着看的尴尬状况。三是部分贫困群众不思进取。一些贫困群众由于长期地处在贫困环境中,对于贫穷现状早已习以为常,觉得只要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就行了,思想上对脱贫政策相当消极,缺乏应有的行动。四是部分贫困群众抱有观望的态度。面对全新的产业扶贫政策,部分贫困户由于了解不够,因而缺少积极探索和尝试的勇气,总是想着先看别人能不能干成,自己再投入。五是部分贫困群众缺乏所需的劳动技能。